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突破!新型ADC药物ARX788三期临床数据: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延长至11.3个月,客观缓解率达63.8%

乳腺癌治疗领域迎来新突破!新型抗体偶联药物(ADC)ARX788,近日在一项三期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色,其在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二线治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。与现行标准方案拉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(LC)相比,ARX788不仅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从8.2个月显著延长至11.3个月,而且拥有独特的安全性特征。

paper_screenshot

此次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、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和湖南省肿瘤医院等单位协作完成,发表于著名期刊《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》。该研究随机选择了441名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,比较了ARX788与拉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(LC)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。

HER2阳性乳腺癌是一类特别具有侵袭性的癌症类型,通常在早期复发率高,晚期进展迅速。虽然目前的几种抗HER2治疗手段(如抗HER2单抗、TKIs及ADCs)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此病的预后,但仍有许多患者最终会对现有疗法产生耐药性,并出现疾病进展。此次开发的ARX788通过定点偶联技术实现了高稳定性,具有较宽的治疗窗口,可为抗HER2治疗提供更加精准的选择。

疗效显著优于传统方案

在乳腺癌治疗领域,ARX788显示出优异的疗效,这主要通过几个关键指标予以证明。首先,该药物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(PFS)显著优于拉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(LC)方案。根据独立盲态中心评估,ARX788组221例患者的中位PFS达到11.3个月(95% CI 8.4–13.8),较LC组的8.2个月(95% CI 6.9–8.7)显著改善(HR=0.64,p=0.0006)。这一结果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,表明ARX788在延缓疾病进展方面表现出色,如图Fig. 2所示。Fig. 2a和Fig. 2b分别展示了由独立盲态中心评估和研究人员评估的PFS数据,两者均表明ARX788组的PFS远优于LC组。


     
     

Fig. 2

为了进一步了解ARX788的疗效,研究者进行了多个亚组分析。结果表明,无论是否存在内脏转移或患者既往接受过多少次化疗,ARX788都表现出一致的获益趋势。这些数据在所有关键亚组中均显示出积极的治疗效应,与整体治疗效果相符。从图Fig. 3中可以看出,不同亚组中接受ARX788治疗的患者均显示出较长的无进展生存期,进一步证明了ARX788的广泛适用性。


     
     

Fig. 3

除了无进展生存期,另一重要疗效指标是客观缓解率(ORR)。在这项研究中,ARX788组的ORR达到63.8%,显著高于LC组的52.7%。更为重要的是,ARX788组患者的缓解持续时间延长了近50%,达到12.5个月(95% CI, 10.9–15.1),而LC组仅为8.3个月(95% CI, 6.9–11.1)。

这些数据无疑显示了ARX788在延缓疾病进展和提高治疗反应方面的潜力。对于那些已经接受过多次治疗的患者,特别是面对传统治疗方案效果有限的情况,ARX788提供了一种新的、更有效的治疗选择。通过该药物,许多患者有望获得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更高的缓解率,这对于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都具有重要意义。

安全性特征与管理策略

虽然两组≥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(TRAE)发生率相近,但毒性谱存在显著差异。对ARX788的广泛性研究揭示了几个方面的重要信息,特别是对其安全性特征和管理策略的深度分析,这对临床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。

ARX788组患者的主要毒性表现为眼部症状(74.5%)和间质性肺病(ILD,32.7%)。在具体细节上,眼部症状主要包括干眼症(55%)、视力模糊(35%)和角膜病变(28.2%),如图Table 3.所示。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有19.1%的病例表现为≥3级眼部毒性,但没有出现穿孔、溃疡或失明等严重后果,且通过停药大多可逆。


     
     

Table 3.

间质性肺病(ILD)的发生是另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方面。ARX788组有5.9%的患者出现≥3级ILD,其中三例死亡被认为可能与ILD相关。尽管ILD的发病时间中位数为129天,早期应用大剂量激素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这一毒副作用。此外,这一组病患中13.6%在基线时已有慢性肺部疾病,增加了他们罹患肺部毒性的风险。

与LC组相比,ARX788在血液毒性和胃肠毒性方面表现出色。LC组的手足综合征和低钾血症分别高达18.1%和5.1%,而ARX788组的主要血液毒性和胃肠毒性事件发生率都低于3%,如图表Table 3.所示。这样的结果不仅展示了ARX788的优越性,还说明其在减少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方面的潜力。整体来看,ARX788组的眼部毒性并未导致治疗中断,这也是其管理策略成功的重要体现。

后线治疗模式差异

在探讨ARX788和LC组的后线治疗模式时,研究者发现了显著的差异,这不仅揭示了治疗选择的多样性,也反映出ARX788的潜在优势。在患者初步治疗进展后,两组患者对于后续抗肿瘤疗法的选择各有侧重。根据统计结果,ARX788组患者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(TKIs)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LC组,被认为是控制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(如图Table 2.所示)。


     
     

Table 2.

在治疗进展后,LC组患者更倾向于使用新型抗体偶联药物(ADC),其使用率达到了20.0%,显著高于ARX788组的1.4%。这一点表明,LC组患者更早地转向了创新药物治疗,而ARX788组依旧受益于其原本的治疗方案。这一趋势在图表Table 2.中的数据中得到具体描述,突显了不同药物疗效的多样性。

同时,ARX788组患者则更多地选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(TKIs)作为后续治疗方案,这一比例为38.0%,高于LC组的26.8%。这一选择上的差异提示,ARX788可能通过更持久的疾病控制,延缓了患者对后线创新药物的需求,从而增加了TKIs的使用。如图Table 2.所示,数据显示了不同的治疗选择及其使用频率,这一信息凸显了ARX788在过程中发挥的显著作用。

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具体药物使用选择上,还从生存随访数据中得到进一步验证。根据研究结果,ARX788组患者在一年后的总生存率达到了87.3%,相比之下,对照组LC的总生存率为82.4%,尽管有改善的趋势,二者的差异也提示了ARX788在疾病延缓方面的潜力与优势。这些临床数据指出,尽管在后线治疗药物选择上存在多样性,ARX788在长期生存率上的表现更加出色。

结语

ARX788的11.3个月中位PFS和63.8%的ORR数据,不仅刷新了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二线治疗标准,更揭示了中国创新ADC药物的技术突破。其定点偶联技术带来的高稳定性,使得药物在血液中游离毒素浓度仅0.1%——这一关键数据解释了为何该药能在保持强效杀伤力的同时,将≥3级血液/胃肠毒性控制在3%以下,为长期治疗耐受性提供了分子层面的支撑。

面对32.7%的ILD发生率,研究团队建立的早期大剂量激素干预体系(起始剂量≥360mg/天甲泼尼龙)成功逆转了84.6%的≥3级病例,这一管理经验为ADC药物毒性防控提供了重要范式。而74.5%的眼部毒性中,55%患者仅需人工泪液等基础护理即可维持正常生活,更提示精准毒性管理可能成为未来ADC疗效/安全性平衡的新突破口。

在NCT05018702试验中,ARX788向HER2低表达领域拓展,彰显了更深层的启示:中国创新药企已从fast-follow转向me-better甚至first-in-class的研发路径。该药物在T-DM1耐药模型中的优异表现,以及正在I-SPY II平台开展的术前新辅助试验(NCT01042379),或将重构全球ADC药物研发的价值链——从后线挽救到前线根治,从单药应用到联合策略,每一步都彰显着本土创新的全球视野。


参考文献:

Hu, X., Zhang, Q., Wang, L. et al. ACE-Breast-02: a randomized phase III trial of ARX788 versus lapatinib plus capecitabine for HER2-positive advanced breast cancer. Sig Transduct Target Ther 10, 56 (2025)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392-025-02149-3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发表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