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BRT 与 RFA:新研究改变复发性小肝细胞癌治疗的游戏规则

肝癌,作为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,同时也是第三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,给全球健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。近90%的肝癌病例属于肝细胞癌(HCC),这促使医学界不断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。

paper_screenshot

一项近期发表在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》上的随机对照试验首次对比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(SBRT)与射频消融(RFA)在复发性小肝细胞癌治疗中的疗效。该研究由中国广州中山大学的研究团队主导,探讨了SBRT是否能在疗效和安全性上提供更好的选择。

研究发现,SBRT在局部控制方面显著优于RFA,尤其对肿瘤直径≤2 cm的患者表现突出。这一结论不仅涵盖了研究背景与动机,还解决了当前RFA治疗复发性小肝癌高复发率的不足。同时,SBRT与RFA在总生存期和安全性方面表现相当,为医生在制定临床决策时提供了新的选择。

试验设计与患者分组

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,该研究设计了严格的实验框架,并全面考虑了患者的基线特征。研究纳入了166例单发复发性小肝癌(≤5 cm)患者,并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: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组(SBRT组,83例)和射频消融组(RFA组,83例)。这种设计保证了组间患者的基线特征高度匹配,从而提高了结果的可比性。如图FIG 1.所示,该图展示了患者分组和随访过程中各组患者的具体信息。



 
 

FIG 1.

实验过程中,所有患者均完成了既定的治疗方案,基线特征(如肿瘤中位直径1.7 cm vs 1.6 cm)和肝炎背景(88%为HBV相关)高度匹配。RFA组患者使用超声或CT引导下的经皮穿刺技术进行治疗,而SBRT组则采用了三维适形放疗技术,放射剂量的中位值达到45 Gy/3次。图表TABLE 1.展示了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详细对比,确保结果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可比性。



 
 

TABLE 1.

值得注意的是,RFA组中大多数患者(91.6%)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治疗,而只有8.4%的患者需要CT引导。此外,随访期间有3名患者在首次RFA后表现出残留病变,这些患者在进行第二次RFA治疗后实现了完全消融。相比之下,SBRT组的治疗一致性更高,每位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接受了精密的三维放射治疗。

疗效对比:SBRT展现局部控制优势

在治疗复发性小肝细胞癌方面,SBRT在无进展生存率(LPFS)上表现出显著的优势,特别是在中位随访42个月的视角下。Fig. 2A展示了SBRT与RFA在随访期间的LPFS对比,明确表明SBRT在1年、2年和3年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6.4%、92.7%和84.3%,相较于RFA的89.2%、75.8%,67.3%优势明显。



 
 

FIG 2.

根据研究数据显示,SBRT组的3年局部无进展生存率(LPFS)为84.3%,而RFA组仅为67.3%(HR=0.45),显示出SBRT在局部控制方面的卓越表现。Fig. 2A中的LPFS曲线清楚地展示了这一差异,强调了SBRT组在1年、2年和3年LPFS率分别达到96.4%、92.7%和84.3%,而RFA组分别为89.2%、75.8%和67.3%。

特别对≤2 cm的肿瘤,SBRT的效果更加明显。在此患者群体中,SBRT的局部控制率(LCR)为92.8%,较RFA组的75.9%提升显著(HR=0.39)。这种差异表明SBRT在小肿瘤的治疗上具备更强的优势。图Fig. 3B展示了LCR在肿瘤大小为≤2 cm与2-5 cm患者中的差异,明确展示了SBRT在小肿瘤的卓越表现。



 
 

FIG 3.

总的来说,治疗复发性小肝癌时,SBRT的局部控制效果明显优于RFA,尤其在肿瘤直径较小时更为突出。虽然两者在总生存期(OS)和全身无进展生存期(PFS)方面的差异不显著,但SBRT为肿瘤局部控制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选择。正如图Fig. 2D所示,OS曲线显示两组患者在2年和3年时的存活率几乎相同,这进一步证实了在局部控制之外两者在整体生存方面的相似性。

安全性表现旗鼓相当

在比较SBRT和RFA的安全性表现时,可以发现两种疗法在急性不良事件(AEs)发生率方面表现出令人瞩目的相似性。整体来看,SBRT组的急性AEs发生率为57.8%,而RFA组则为67.5%(如Table. 2所示)。



 
 

TABLE 2.

具体来看,绝大多数(99.1%)急性AEs都是一至二级的轻微反应,没有威胁生命的事件发生。RFA组患者最常见的急性不良反应是腹痛,如图Table. 2中所示,而SBRT组则以胃肠道不适为主,包括恶心和呕吐。此外,血液检测显示两组之间的AEs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也没有显著差别。

RFA组发生一例胆管损伤,而SBRT组则报告了三例放射性肋间神经炎。这些晚期AEs大多数轻微且可耐受。

尽管有少数严重不良事件(4例)的发生,但这些事件均通过对症治疗恢复,无长期后遗症或致命风险。这些结果表明,SBRT和RFA在急性和慢性不良反应的安全性上具有相似性,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信息。

结语

这项突破性研究不仅颠覆了复发性小肝癌的局部治疗范式,更揭示了精准放疗技术的独特优势。数据显示,SBRT组3年局部控制率高达92.8%,较RFA提升17个百分点,这意味着超过九成患者的肿瘤在放射治疗下实现精准锁控。尤其对于≤2 cm的肿瘤,SBRT将局部复发风险降低61%(HR=0.39),其剂量分布优势有效规避了RFA因血管旁热沉效应导致的边缘复发风险。这些发现或将重塑现行治疗指南,让更多患者在保留肝功能的同时获得长期生存机会。

展望未来,当AI放疗计划系统与呼吸门控技术深度融合,SBRT的精度可能突破亚毫米级。多中心研究若证实SBRT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等效性,或将催生「放射外科优先」的治疗策略。值得深思的是,在肿瘤治疗日益个体化的今天,如何建立基于基因组学的放射敏感性预测模型?当质子重离子技术普及后,SBRT的剂量优势又将如何迭代?这些问题的答案,可能就藏在下一代智慧放疗设备的蓝图中。

参考

[1] Mian Xi et al.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Versus 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for Recurrent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: A Randomized, Open-Label, Controlled Trial. JCO 43, 1073-1082(2025). DOI:10.1200/JCO-24-01532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发表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